本报讯(李寒岩)我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在优化人才“引育管用”全链条上下真功、求实效,大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环境,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聚焦引才渠道,让“凤凰”栖于广袤林海。我区坚持“开门引才”与“上门求才”并举,持续放大政策磁吸效应,从推出“1+1+N”人才政策包,到在省内首家创新“一站式”引才模式,不断丰富政策体系、完善引才招法,聚焦重点领域开展引才工作。今年,深入佳木斯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开展“地委书记进校园”引才活动。针对医疗领域人才短缺问题,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开展医疗专项招聘,共引进111名人才,助力我区高质量发展。借力“第25批博士团”“专业人才服务东北”等项目,柔性引进3名医疗专家挂职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2名林业与科技领域专家分别挂职地区林草局、科技局副职,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强化一个领域”。聚焦我区教育、医疗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开展对口“组团式援边”工作,按照“干部人才定期援助+专业人才柔性援助+结对帮扶长期援助”的方式,让先进理念、前沿技术在兴安落地生根。
聚焦人才需求,让“活水”激荡发展动能。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用人单位自主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支持用人单位“谁用人谁评价、缺什么招什么”。搭建成长平台,积极参与省级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鼓励我区人才申报,14名本土人才入选省级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激发我区人才干事创业热情。拓宽进修途径,做好“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推荐人选工作,面向全区用人单位发布通知,聚焦我区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择优推荐人选至省委组织部,入选者可赴对口院校、科研院所研修“充电”。靶向施策,完善人才政策。出台《大兴安岭地区关于人才补贴发放、家属医疗保健及子女就学服务实施办法(试行)》《大兴安岭地区关于人才关心关爱的若干措施》,在补贴发放、住房、家属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一揽子”保障服务,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实施“青年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围绕我区重点产业领域开展专题培训,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聚焦发展生态,让服务舞动人才风帆。我区始终坚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造全周期人才服务链,用心、用情留住人才。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坚持“硬件不足软件补、条件不足服务补”,高标准打造人才公寓,为柔性引进人才提供“保姆式”后勤保障,让人才在“最北边疆”感受“最暖温度”。提升服务质效,持续加强人才服务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开通“人才服务专线”、设立“人才服务专员”,实现让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腿的服务目标。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加强与人才的联络,及时倾听人才诉求,帮助人才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面对面”“线上见”的联系服务机制,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人才荣誉感,持续开展“兴安英才”评选活动,今年已为94名入选者发放人才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