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欣丽
金秋时节,在加格达奇区白桦乡加南村,大兴安岭泽康琳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千亩药田迎来丰收。在种植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碌地采收赤芍。虽然花期已过,但地下的“黄金”正在被一一挖掘——饱满粗壮的赤芍根茎成为当下最动人的“丰景”。
“赤芍的根要完整挖出来才值钱,得顺着根系生长方向慢慢铲。”药田里,采收组组长赵成正在指导新工人。他边示范边仔细叮嘱。刚出土的赤芍根茎饱满粗壮,工人们熟练地将它们装进车斗里,运往分拣点。不远处,小型根茎收获机轰鸣作业,驶过之处,带着泥土芬芳的赤芍根茎整齐翻出。合作社理事长李伟捧起一根刚出土的赤芍,擦去泥土,满意地说:“今年引进了两台收获机,不仅效率提高了3倍,还减少了根茎损伤。这品相符合一级品标准,收购价能高两成。”
这片6000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了赤芍、金莲花、防风等六大类36个品种的中药材。国庆、中秋假期,每天有120余名工人、6台机械同步作业,日采收量达10余吨。
从繁忙的采收现场往观景台和木栈道上走,来自加区的王女士跟记者分享起感受:“夏天来这儿看的是花海,现在看的是丰收。这片规整的药田,让我真切感受到什么是‘绿水青山出好药’,这里的魅力,超越了单纯的景观欣赏。”
从花海到药田,这片土地的蜕变令人惊叹。2023年,白桦乡依托基地举办首届“百合花节”,让仅有235名常住人口的加南村变成了“十里花海”。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达3.7万人次,农事采摘和餐饮人均消费超百元,带动周边农户开发出百合饺子、赤芍花茶等特色美食。如今,丰收的药田又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钱景”。
“白桦乡的黑土有机质含量达6.8%,是平原地区的3倍多。这是中药材品质的底气,也是花海能开得旺的原因。”李伟这名“80后”返乡创业者,带领合作社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今年,合作社投入600余万元,并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优化技术,使赤芍亩产比去年增长10%。“采收的药材当天就能完成分拣、烘干。今年总产量预计达300吨,销售收入将突破500万元。”李伟指着远处的分拣车间介绍。
发展的红利正在惠及更多村民。在合作社务工的陶文感触颇深:“家里50亩地流转给合作社,价格比市场价高,我在这儿上班工资日结,一年能赚三四万元,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目前,基地年用工量达2万人次,加南村30%的村民参与中药材种植,人均月收入达4500元,其余农户也借着旅游热潮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土特产。
“从盛夏的花海到金秋的药田,我们走的是一季赏花、全年收益的路子。”白桦乡党委书记李波表示,接下来将深化药旅融合,把赏花、采收体验、药材加工参观串成特色旅游线路,让美景真正变成长效财富。
夕阳西下,金色余晖洒在连绵的药田上。这份“花”与“药”的双重丰收,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片黑土地上最生动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