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胡瑞
在祖国版图的“金鸡之冠”,大兴安岭巍然屹立。这里冬长夏短、极寒偏远,却始终跳动着一颗向党中央看齐的炽热之心。这份初心映照着使命担当,更锚定了高质量发展的航向。“十四五”期间,我区始终坚持把党建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让组织力量扎根在一线、党员作用发挥在前沿、服务触角延伸到末梢,一幅以党建引领边疆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展。
信仰如炬:
在最北边陲擦亮忠诚底色
“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这句镌刻在北极村神州北极广场上的誓言,早已融入大兴安岭党员干部的血脉。每到重要节点,来自全区各地的党员纷纷踏上“沿着总书记视察足迹”路线,在那条林间小径上重温嘱托、叩问初心。当讲解员动情讲述起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拉家常的场景,许多党员眼眶湿润:这不是一次普通参观,而是一场直抵灵魂的政治洗礼。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全区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丰富载体,持续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作宣讲,基层支部创新打造“少数民族理论学习讲堂”“农户庭院微讲堂”,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次次思想淬炼和实践锻炼,让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鲜明政治底色。
堡垒如磐:
在振兴一线筑牢战斗前沿
乡村振兴,支部是关键。围绕“农村富、堡垒强、乡风美、队伍好”目标,我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实施“富强美好80计”:“幸福食光暖心计”“庭院南瓜增收计”“药旅融合兴业计”……一系列立足资源禀赋、契合发展需求的务实举措落地生根,有力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在党支部的引领带动下,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村达到93%,塔河县开库康村、漠河市北红村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在城市社区,治理难题正被一步步破解。我区大力推行“基层治理53招”,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积极整合民政、卫健、教育等部门资源,针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等重点人群,开展“心系桑榆、情暖夕阳”等特色活动;建立“老小”供需服务对接平台,常态化走访独居老人、单亲家庭儿童,及时化解生活难题。8000余名在职党员下沉网格,累计服务群众5万余人次。这些贴近群众需求的治理实践,让社区更有烟火气与归属感,也让基层治理的暖流浸润每一位群众的心田。
先锋如潮:
在实干前沿汇聚奋进力量
榜样是看得见的标杆。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一位守林20余年的扑火队员走上舞台,粗糙的手掌捧起奖章,全场掌声雷动。还有那些在社区默默奔波的网格员、在实验室挑灯攻关的技术员、在平凡岗位上奋斗的环卫工人……他们的故事谈不上惊天动地,却最打动人心。这些身边的典型,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更多人干事创业的热情。
一场场“接地气、冒热气”的党课大赛火热上演。年轻讲解员讲述护林员夫妻坚守瞭望塔的日日夜夜,声音哽咽;老党员回忆起难忘的知青岁月,台下不少人悄悄抹泪。一堂堂生动鲜活的党课,讲述扎根兴安、守护林海的榜样故事,催人奋进,感人至深。广大党员干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破解群众生活难题的劲头愈发强劲,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推进千件万件“微民生”小事的热情持续高涨。结合“四下基层”制度,全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带头开展“三访三察”关爱行动、“徒步走城区”等活动,累计解决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问题1396个。以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前辈榜样的精神引领与党员干部的奋进担当交相辉映,正汇聚成推动基层发展的蓬勃力量。
党旗所指,心之所向,行之所往。从林海深处到边境村落,从城市街巷到田间地头,一面面党旗高高飘扬、一个个身影默默坚守、一段段初心静静燃烧。如今的兴安大地,不只立于祖国最北之巅,更立于时代奋进的潮头——以忠诚为根,以实干为脉,向着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破冰前行、浩荡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