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口三十驿站:一纸驿符唤醒百年黄金古道

2025-10-21 08:14:21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欣丽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在神州北极的漠河大地有了生动实践。深秋时节,白桦林洒下“碎金”,漠河北极村的漠口三十驿站老街文化园在晨雾中苏醒。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古驿道上,木门缓缓开启,身着清代驿卒服饰的工作人员开始迎接新一天的游客。“凭此符信,方可通行。”来自广州的游客陈先生从驿丞手中接过仿古驿符,端详着上面的篆刻文字说道:“这张驿符不仅是一张门票,更像是一把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

这里本是清代“黄金三十三站”的要地,1888年李金镛在此开办金矿后,昔日荒野驿站迅速蜕变为“千里驿卒运金,黑水商贾云集”的繁华商埠。如今,园区内的金矿局旧址展厅里锈迹斑斑的淘金工具与记载采金规则的石碑,都是那段辉煌历史最鲜活的见证。而这座建在极北之地的文化园,并未让历史停留在过去,而是将其转化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文化桥梁”。

园区内,历史建筑复原与现代化展示手段相得益彰。古驿站博物馆里陈列着从民间征集来的驿卒装备、采金工具等珍贵文物。“看完这些展品让我对漠河的采金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园区的文化融合特色令人印象深刻。”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分享道。

在马厩区,游客不仅可以了解驿马的养护知识,还能体验驿马游园,感受古时驿卒传递文书的紧迫;鄂伦春族风情区,还原“撮罗子”,游客可跟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体验“森林是母亲,猎物是兄弟”的生态智慧……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创新推出的“驿路时光”夜游项目,通过灯光秀和实景演出,再现了古驿站的夜生活,游客还可以在复原的驿卒房内体验夜宿驿站,感受古人风雪夜归人的生活场景。

文化园致力于为游客打造“触历史、感历史”的深度体验,一系列沉浸式体验活动将游客带入历史长河。园区设计巧妙融合了文化展示与生态景观。人工水系蜿蜒流淌,休闲廊道连接各个展区,既保留了历史韵味,又营造出舒适的游览环境。

这里每个角落都充满故事。那些藏于岁月深处的采金文化,不再是史料里的零散记载,而是通过文化园的实景复原、工具陈列与场景互动,变成了游客们能亲手触摸的历史。人们在参观中读懂采金人的坚韧,在体验中感知漠河的过往,对这片土地的认知不再停留在“北极”的地理标签,更多了一份文化共鸣。

秋日夕阳为黑龙江镀上金边,采金驿站的灯笼渐次亮起,暖光映着古道,仿佛与百年前的驿火隔空相望。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生动诠释了“文物活起来”的深刻内涵。当沉睡的历史被唤醒,当文化与创新碰撞出火花,这里的故事,便有了穿越时光、打动人心的力量,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书写下属于漠河的独特篇章。

image.jpg

在漠口三十驿站的古朴茶社内,经典越剧《梁祝·十八相送》正在上演。       本报全媒体记者 史泰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