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实生态保护责任 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多布库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态保护工作纪实

2023-09-06 07:59:52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王鹏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郭文磊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多布库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强党建、优生态、促发展、惠民生”的总体战略,坚持“生态为主线、保护为前提、管理为基础、项目为支撑、民生为重心、发展为根本”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智慧保护区能力建设,在保护区保护管理上稳步推进,持续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织密生态环境“防护网”

多布库尔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主要通道,是嫩江源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特殊且脆弱。保护区管理局深知责任重大,持续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力度,先后开展了保护森林资源“十三五”“禁种铲毒”“清风行动”等各类专项行动30多次,累计出动巡护宣传车辆659台次,人员3048人次。每年夏季,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岭南管委会开展“环境治理月”活动,与农牧户签订生态环境治理承诺书600余份,协助农牧户对农资包装和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帮助农户原址维修加固水毁房屋38处,加固水毁桥涵11个,平整水毁宜农林地56公顷,解决了农户的困难,缓解了林农矛盾。他们还在主要路口设立生态环境治理警示牌80多个,教育引导广大农牧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增强深度融合“凝聚力”

多布库尔保护区行政区域属松岭区管辖,本着“一片林、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和“林地协同、防扑一体”的原则,全面增强事地一体,深度融合。与松岭区政府共同制定并执行资源防火管理规章制度,全力形成企业和地方深度融合的“凝聚力”,为生态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保护区管理局针对林农交错、林情社情复杂等问题,细化事企协同,深度融合。积极与农户管理主体岭南管委会对接,定期召开联防会议、联席会议,围绕森林防火、资源管护、环境建设等方面签订联防协议,适时组织联合大检查,与农牧户签订相关承诺书,有效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积极加强事警联动,争取警力支持,先后开展联合大检查5次、联合“三清”10余次,紧盯重要部位、重点人员、紧要时段,全力筑牢保护区“治安红线”。

建设标准化“智慧保护区”

保护区管理局以建设“智慧保护区”为契机,全面提升科技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生态物联网感知系统建设,通过精细研究部署和实地踏查,确定63处感知摄像头监控位置,预计明年6月试运行,届时将从根本上全面提升保护区在森林防火、资源管护、环境保护、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监测、治安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为建设标准化、科学化、园林式保护区奠定技术基础。

探索生态修复“新模式”

保护区管理局以贯彻实施林长制为契机,加快落实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加大湿地恢复力度,利用退养还湿生态恢复政策,有序开展牧户生态搬迁恢复工作。先后出台“两案一规”,与岭南管委会共同出台“一制度一流程”,制定时间表、任务图,层层落实责任。2021年,完成对翠古路21公里牧户遗留房屋圈舍建筑场地的生态拆迁,恢复林地面积16.5亩,栽植西伯利亚红松3000株,恢复放养区域湿地900亩。2022年,与翠古路6.5公里路边处2家牧户签署“生态搬迁补偿协议书”,并完成搬迁工作,恢复林地面积22.5亩,栽植赤芍5万株,恢复放养区域湿地1050亩。

加强智慧保护区能力建设、提升林长制管理水平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任务。多布库尔保护区管理局将通过“事地、事企、事警”三个深度融合营造生态保护大环境,建设“智慧保护区”,探索生态修复“新模式”,助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提升保护区综合管理水平,全力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

    职工在生态搬迁退养还林试点场地种植西伯利亚红松。 王鹏 任涛摄

   职工在保护区内多地悬挂诱捕器,对松材线虫进行科学检测。
    王鹏 任涛摄

  多布库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光。王鹏 任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