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李涵)加区法院在深化能力作风建设过程中,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多元解纷新格局,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化解在诉前,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全力绘就多元解纷新“枫”景。
服务发展大局,融入社会治理体系。主动将“一站式”建设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积极促进司法资源与社会资源进一步整合,充分发挥法院在多元解纷工作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将“万人成讼率”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主动邀请加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观调研法院“一站式”建设,争取党委领导关心、关注、支持多元解纷工作,推动“四所一庭一中心”衔接联动机制有效落地。扎实开展“政法干警进网格”活动,通过分析研判社区网格矛盾纠纷的主要特点,定制了“专属普法菜单”,抓法治宣教,推进纠纷防范化解全覆盖。
延伸司法职能,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推行“一村一法官、一社区一法官”指导调解。加区法院全体员额法官及法官助理主动承担“一村(社区)一法官”职责,与辖区25个村(社区)居委完成对接工作,设置便民联系牌,组织就地调解简单的民事纠纷、诉调对接化解较为复杂的案件,形成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多维发力的新格局。上门立案解民忧。加区法院开设“绿色通道”,推行适老、扶弱诉讼制度,为弱势群体优先审核办理业务,对书写起诉状等存在困难的,依法采取口头起诉,有效给予诉讼指导和帮助;对行动不便、高龄独居等有诉讼需求的当事人,主动提供上门立案、就地调解、当场送达等司法服务,用心用情帮助困难群众解决诉讼难题。
立足实质解纷,重塑纠纷解决格局。创新形成“3+9模式”,即成立三个多元解纷工作小组,对接两乡两镇四街道八个法所和司法局下设非诉纠纷解决中心,签订诉调对接协议,制定《全面推进多元解纷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形成“多元共治”格局,助推基层调解能力提升。健全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对接加区应急管理局、消费者协会等20家特邀调解组织、29名特邀调解员,广泛发动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律师调解等各类调解主体,将前端治理交给基层自治、人民调解等组织,通过司法审查、司法确认等方式,为前端治理提供坚强后盾,初步形成常规案件自行调解、疑难案件专业调解、复杂案件多方调解的多元纠纷化解模式。
多措并举,推进“治理执行难”工作显成效。前置执行和解程序,对申请执行的案件均进行执前调解,由立案庭进行登记形成“执前调”案号。法官在执行前及时约谈双方当事人,就双方矛盾点存在的执行风险进行耐心调解,并通过教育引导、分析利弊后果等方式,促进被执行人思想上由“要我履行”到“我要履行”转变,使案件在进入执行程序前化解。创新“立审执”合作模式,积极引入“财产保全+保险”的模式,将执行工作向前延伸到立案环节,在立案阶段向当事人发放《财产保全告知书》,有效提升了案件的调撤率和自动履行率。做优做强执行宣传品牌,用活“一网两微”等新媒体,向社会主动公开执行动态,依法曝光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广泛宣传对失信被执行人的限制措施及惩戒效果。让“失信者处处受限,守信者处处受益”,积极营造讲诚信、重诚信、守诚信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