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赵保江
“将林下剩余物转化为创意产品,让森林‘说话’。”这是地区创意设计产业的探索者之一、黑龙江数字创意产业集团负责人孟亮提出的愿景。
这一愿景不仅在大兴安岭数字创意产业园的生态设计理念中得以体现,更在全区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中逐步成为现实,彰显着我区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的不断探索与无限潜力。
在大兴安岭这座自然资源的宝库中,从晶莹剔透的冰雪景观,到散发幽香的杜香,再到质朴自然的松塔和历史悠久的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保护自然生态和传承弘扬大兴安岭本土文化一直是推动我区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记者从地委宣传部了解到,2024年,我区创意设计产业借助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创新思维和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以林下经济为基础,我区逐渐探索出一条文化创意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路径。将松塔、杜香等林下资源设计成香薰、洗护用品,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际收益。漠河市拾叶知悠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推出的桦树皮文创系列产品正是这一转化的缩影。通过将本土独特的桦树皮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设计师们打造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如桦树皮笔记本、艺术品和饰品等。这些产品不仅具有市场吸引力,还有效传播了大兴安岭的生态文化和传统手工艺。
此外,我区通过举办“北极光”杯文旅创意设计大赛和版画技能培训,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版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将八万里莽莽林海的自然风光和生态主题融入创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北极村运营的版画文创空间,不仅展示了传统艺术的魅力,也通过文创产品的形式实现了市场化。黑龙江省画院版画院研究员、大兴安岭美协副主席孟宪阁说:“版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为兴安生态文化提供了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表达方式,让大兴安岭历史文化风光能够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品牌的力量。近年来,我区逐步形成了“兴安文创”品牌矩阵,包括“拾叶知悠”“莫尔登”“版痕”等品牌。这些品牌依托我区本地资源,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品,如特色冰箱贴、白桦手工艺品、蔓越莓原浆等,深受市场欢迎。仅“拾叶知悠”文创产品的年收入就突破百万元,而北极邮局销售的明信片等产品收入更是达到近300万元。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不仅需要创意,还需要对外合作的助力。我区积极对接深圳、哈尔滨等地的创意设计企业,引入先进设计理念,推动“漠河IP”项目落地。如通过与深圳市好运品牌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的合作,结合漠河市当地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开展了城市口号设计、漠河礼物茶书设计、知青文化书籍设计、漠河森林产品、茶产品规划思考等项目的对接,为漠河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了更多创新动力。
创意设计还延展到了生态公益领域。我区开展“森林防火+文化旅游+交通安全”创意设计活动,通过与知名创意设计企业合作,按林区实际需求,将设计成果转化为森林防火宣传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让更多人感受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在创意设计的推动下,生态资源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森林、松塔等资源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通过创意设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文化符号。巍巍兴安,以生态为魂、以创意为翼。我区正在探索生态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更多可能,这片绿色的土地正在创意设计的画卷中展现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