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靖宇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爱民
林海莽莽,黑水汤汤。大兴安岭,祖国北疆的这方山河,是森林的故乡、绿色的海洋。这片8.3万平方公里的天然净土,森林面积710.7万公顷,森林蓄积6.4亿立方米,湿地面积达144.2万公顷,占黑龙江省的41.5%。新一轮评估结果显示,大兴安岭林草湿地生态产品总价值量为8021.44亿元,位居国有重点林区五大森工首位。2021年12月,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唯一全面试点后,我区抢抓政策机遇,持续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生态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书写美丽中国建设的“兴安答卷”。
近年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龙江期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修复、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重点领域,推动生态高颜值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
加强生态保护
扩大绿色版图
我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森防攻坚战”等系列活动,连续7年实现“人为火不发生,雷击火不过夜”、14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高质量完成森林抚育、可持续经营、退化林修复248.53万亩,阿木尔、砍都河等4处湿地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森林和湿地生态产品固碳释氧价值量新增11.38亿元/年;全区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排在全省前列。
摸清生态家底
标价自然资源
制定《大兴安岭地区寒温带陆域生态系统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明确物质供给类、调节服务类、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186种;制发全国首部寒温带陆域生态系统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指南与技术办法(地方标准);中国林科院专家团队新一轮评估结果显示,大兴安岭生态产品总价值量较上轮增长46.41亿元。
布局生态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布局林下经济、特色文化旅游、寒地测试等生态主导型产业,发展具有林区鲜明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林下经济方面,全区40款产品入选省森林食物“九珍十八品”名单,26款产品纳入省“黑土优品”目录,呼玛豆制品加工等3个项目被纳入省生物经济“双百工程”;塔河县、加格达奇区省级桦树汁产业试点促进职工增收320万元,全区规上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产值由2021年的5800万元升至2024年的2.9亿元。
特色文化旅游方面,全区新增酒店民宿400余家,新增床位7000余张,“拾叶知悠”获评国家甲级旅游民宿,漠河北极旅游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获国家标准委批准;成功举办了中国·漠河国际冰雪汽车越野赛、中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中俄文化交流周等活动。2024年前三季度,全区接待游客、旅游花费同比增长48.96%、10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
寒地测试方面,充分利用地域和极寒天气特点,构建“两核一心多场”空间布局,建成漠河红河谷寒地试车基地等5个寒地测试基地,填补国内“四季测试”空白。2023~2024测试季,先后吸引了长安、比亚迪等40余家车企,隆基、晶科等30余家光伏企业在我区开展极寒测试,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民用直升机在漠河完成首次高寒试飞,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在我区首次开展实弹射击测试。
碳汇产业方面,图强林业局、十八站林业局小根河林场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森林碳汇试点单位;漠河林业局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林造林碳汇项目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公示,计入期内预计产生减排量53.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探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典型做法被收录到国家《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辅导读本》;2024年5月,大兴安岭地区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是东北三省一区唯一试点地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进入新时代的大兴安岭,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要求,在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中,开新局、闯新路,挥毫落笔,交出生态报国答卷,以生动实践写就绿色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