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微芒 续写后亚冬时代冰雪“热”篇章

2025-03-21 07:54:48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编者按

不久前,我区赴哈尔滨参与亚冬会服务保障工作的气象、市监、餐饮等各部门团队陆续返回家乡,亚冬会的圣火虽已暂时熄灭,但在服务保障这一国际体育盛会中的点滴经历,却深深镌刻在每一位参与者的记忆中,也照亮了大兴安岭这片冰雪大地的发展之路。

近日,记者深入参与亚冬会保障工作的部门单位进行采访,倾听服务保障组成员的收获与感悟,亲身感受到每一位致力于为亚冬会奉献的大兴安岭人,都用热情、专业和周到,展现出了大兴安岭独特的人文魅力和冰雪情怀。在这一过程中,有无数动人的故事、可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思考等待我们去聆听、去汲取。这些收获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善,更是精神上的激励和成长。它们将为大兴安岭地区未来的冰雪产业蓬勃发展、区域形象进一步提升以及林区文化建设注入无尽的活力。希望这一专版能够带领读者走进大兴安岭的亚冬回忆,探寻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与深远意义。

image.jpg

工作人员对果蔬进行抽样分装,并使用手持ATP荧光检测仪进行清洁度检测。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用专业守护“舌尖安全”

□本报全媒体记者 任露露

在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期间,来自大兴安岭的食品安全保障组在哈尔滨连续奋战近两个月的时间,在索菲特大酒店为亚奥理事会成员提供了坚实的饮食安全保障,以零事故、零投诉的成绩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能代表大兴安岭为亚冬会出力,我很自豪!”地区检验检测中心高级工程师陈延铭告诉记者,他与地区市监局在全区抽调的孙立昆、刘文文、葛宝威、兰斌共5人于2024年12月20日提前进驻哈尔滨,接受了近40天的专项培训。培训中,他们系统学习了快速检测仪器、手持ATP荧光检测仪等新设备的操作,掌握了大型活动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规范与服务流程。“以前我们主要用试剂盒检测农残,现在学习了使用手持ATP荧光检测仪,能在十几秒内就检测出餐饮具表面洁净度。”陈延铭说。

1月30日,亚冬会各项保障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保障组每天早上4点半前往酒店开始工作,3人负责全流程食品安全监管,2人专职开展食品快检工作。他们带着快检设备进驻厨房,对几十种蔬果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审核当日菜单,排查禁用、慎用食材,评估存在风险。

“小组按照‘日巡查、餐前查、重点检’机制,建立快检数据台账提供决策依据。工作贯穿三餐及茶歇,对厨房、凉菜专间等地点全覆盖检查,重点监控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操作规范、生熟分区及餐具消毒情况,盯着食材加工的每一个环节。”保障组组长孙立昆分享说:“我们不仅是监管者,更是食品安全的‘守门员’。”

“看到保障对象用餐后露出满意的笑容,所有疲惫都烟消云散了!”2月18日,组员们结束了保障工作,返回家乡,再和记者忆起当时场景,还是感到骄傲和自豪。

去时冰雪回时春。盛会过后,这支来自大兴安岭的保障队伍,带着亚冬会淬炼的经验回归岗位,将“零容忍”的监管标准融入日常工作。那些凌晨5点厨房里的灯光、深夜里汇报的话语声,都化作了守护食品安全的勋章,融入兴安大地每一间厨房、每一个餐盘里,绽放光芒。

地区北山接待中心

以荣耀为帆 在热爱中追求圆满

□见习记者 王欣丽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佳宁

“从没想过,我能和举世瞩目的亚冬盛会有交集!”

“能从全省各地市餐饮服务行业中优选出来参与亚冬会餐饮服务保障工作,是我的荣耀!”

虽然距离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落下帷幕已经一个多月了,但是提及参与这次盛会餐饮服务保障工作的感受,地区北山接待中心的工作人员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1月1日,地区北山接待中心的18名工作人员接到任务提前的通知,连夜乘车抵达哈尔滨亚冬会指定服务场地。其中的5名厨师被分配到出品部,13名餐饮服务人员被分配到前厅服务部,就此开启了他们47天的“助力亚冬”之路。

从最初的熟悉场地、了解接待流程,到接受礼仪规范、应急处理等全方位培训,从每餐一碟一碗的严格摆放到每天朝五晚十一的高强度工作,从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到以实际行动彰显大兴安岭服务人员良好形象,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获得一片赞誉。

“要求我们每天五点到岗做早餐前准备,一次天黑路滑又走得急,不小心摔倒了,脚踝钻心地疼,可是我承接的活不能撂下啊,那天我是咬牙坚持完成了早、午餐的服务任务,下午才抽空去的医院。”宋佳伊笑着说,“当时鞋都脱不下来,整个脚肿得像大馒头。”

王敬知说:“每天来来回回要走上几万步,脚掌磨出了硬硬的茧,可是我长了本领,开阔了眼界。”

“平时忙顾不上,赶上年节会特别想家。”娄宇说,“但是服务时看到咱家乡的蓝莓饮品摆在餐台上,听着客人们谈论大兴安岭的美,心里别提多自豪了!”

……

大家细数着桩桩件件难忘的经历,有苦有甜但更多的是收获,他们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中,同时关注每一个服务细节,包括“毫米级”的餐具间距摆放标准、分餐制的服务流程、餐巾的折叠样式、一次性手套和餐台布的选择等好的经验做法,都事无巨细及时传送回单位,作为以后餐饮服务升级的借鉴,在团队归来之初还以现场授课的形式分享给其他同事。

“我在烹饪低盐、低糖、低油、低脂肪、高蛋白质的健康菜品方面学有所获。”厨师侯成刚表示,回来以后尝试采用中式烹饪手法、西式摆盘理念、结合营养搭配推出的菜品很受欢迎。

领队孟庆云告诉记者,通过参与此次盛会的服务保障,不仅让北山接待中心的服务理念和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同时还参照亚冬会餐饮服务人员穿戴的服装、一次性手套等,定制采购了高品质的常用物品,用以提升我区餐饮和客房服务水平,力求以更优质的服务迎接八方来客,将大兴安岭的热情与温暖传递得更远。

image.jpg

亚冬会开幕式当晚,郝莉在省气象台筹备开幕式气象保障服务复盘总结会议相关工作。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地区气象局

使命在肩 努力把平凡做到极致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大原

从大兴安岭到哈尔滨,从林海雪原到亚冬赛场,兴安气象人以科技之眼守望风云,以专业之技护航冰雪盛会。

“大事小情都要想到前面,很多时候,主动晋位、跨前一步很重要。”地区气象局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郝莉告诉记者,她是2024年7月末被抽调至省气象局亚冬会协调办的,从事综合协调及宣传报道等工作。200多天的时间里,她始终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对接国家级、省级和赛会执委会的气象需求,编制服务方案,督办会议落实,累计收发文件150余份,撰写工作简报19期。参与建立亚冬会气象素材库的编撰工作,为1300余张照片、近百条视频逐一标注信息,形成完整档案。

“看到大会胜利开幕的那一刻,我心潮澎湃,由衷地感觉到对一个普通的气象工作者来说,这是一项多么光荣的任务。”亚冬会开幕当晚,郝莉始终坚持驻守在省气象台,“虽然我的工作很普通,但是我仍要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可以无愧地说,‘亚冬会,我奉献过!’”

在亚冬会气象指挥中心与开闭幕式场馆,地区气象台副台长李瑶与技术团队运用“天擎”智能预报系统,结合大兴安岭寒地观测经验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百米级、分钟级的精准预报不是口号,是百余次演练打磨出的硬功夫。”从2024年11月起,她参与6次开幕式演练,制定20余项应急预案,精准到“每小时风向风速、每片雪场能见度”。

“预报员也是‘赛道守护者’。”李瑶说,“我们首次引入激光测风雷达和无人机观测数据,将赛区风速预报误差控制在0.5米/秒以内。”这一精度为高山滑雪等高风险项目的赛程调整提供了关键依据。赛事期间,她驻守场馆运行中心,实时推送气象数据,联动医疗、保洁等部门调整工作方案。

一个个来自“前线”的坚守,让这场盛会镌刻下了兴安气象人“观云测天、护航民生”的初心与使命。

呼中气象局局长齐振洋同样经历了一次难忘的亚冬会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之旅。他主要负责协调领导小组每月调度会议的召开、形成会议纪要、督促各部开展工作。赛事闭幕时,站在场馆大屏幕前,看着“倒计时归零”,齐振洋感慨万千:“书写气象‘新篇章’,我们的服务没有终点。”他表示,未来将把亚冬会经验融入地方气象服务,为森林防火、生态保护、防灾减灾、重大活动保障提供更坚实支撑。

亚冬会期间,大兴安岭气象服务保障团队累计提供专项服务材料230份,参与应急演练9次,为保障各项赛事顺利进行贡献了兴安气象力量。

image.jpg

游客们乘坐雪地摩托,穿越北极林海。高雪梅摄

冰雪旅游:

借亚冬东风 迎来发展新契机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瑶

第九届亚冬会的圣火虽已熄灭,但这场盛会的余温,仍在拥有独特冰雪资源的大兴安岭持续升腾,凭借“后亚冬”效应,我区正积极谋划,全力推动冰雪旅游产业迈向新高度。

“这里的雪景真有‘北国冰封’的画面感,怪不得亚冬会好多运动员都来自东北!在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下滑冰滑雪真是太畅快了!”

“第一次来漠河,体验很棒。坐绿皮火车沿途风景美不胜收,雪洁白厚实,天空湛蓝,还能滑雪,太喜欢这里了。”

……

三月的漠河,气温仍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徘徊。大批游客不惧严寒,一路向北奔赴漠河,只为亲身领略这冰雪世界的独特魅力。在北极村,游客仿若置身冰雪童话世界,北国风光美不胜收,大家纷纷在最北地标景点打卡留念,尽情享受冰天雪地带来的纯粹欢乐。

2024~2025冰雪季,北极村每日在园人数超5000人次,3.3万游客在“神州北极”过大年。这一数据背后,是大兴安岭对冰雪旅游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升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滑雪、滑冰、冬泳等冰雪运动。

记者从地区文旅局获悉,我区将抢抓“后亚冬”机遇,做大做强“极地森林冰雪嘉年华”系列活动,丰富国际冰雪汽车越野赛、冰上龙舟大赛、冬至文化节等活动内涵,深度开发冰雪文创产品和特色商品,全力打造金牌旅游项目;深入实施“暖客行动”,持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品质;精准开展线上线下营销推介,宣传兴安美景、讲好兴安故事,不断擦亮“神州北极·大美兴安”旅游品牌。同时,差异化、错位化发展寒地测试产业,扎实做好专业测试场地建设、标准制定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寒地测试与冰雪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极寒物候资源由浅层次利用向深层次开发转变,不断拓展冰雪经济发展新空间。

地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后亚冬时代,“把大兴安岭森林护好,旅游业才有吸引力”这一理念将贯穿大兴安岭文旅经济发展始终。依托生态优势,推出“全域全季”旅游战略,打造春赏杜鹃、夏避暑、秋观叶、冬戏雪的四季旅游产品。

后亚冬时代的大兴安岭,将以冰雪为媒介、生态为根基、创新为翅膀,书写“冷资源”转变为“热经济”的兴安故事。

image.jpg

在加区滑冰馆内,一群小运动员身着专业的速滑装备,以矫健的身姿在冰场上飞驰。

本报全媒体记者 乌日娜摄

冰雪体育:

小将逐梦 冰雪更“燃”

□本报全媒体记者 乌日娜

随着亚冬会缓缓落下帷幕,后亚冬时代翩然而至。这场盛会不仅是竞技实力的较量,更是精神传承的交接,其激发的冰雪热潮更是在兴安大地持续奔涌。在我区多个冰雪训练场地,许多“运动小将”的梦想在此生根发芽。

近日,记者走进地区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入目皆是火热的训练场景。“由于现在天气逐渐转暖,户外冰面融化不再适合训练,所以转到室内场馆专门进行动作模拟训练。”地区体育中心速滑教练刘治军说。只见运动员们听着教练的口令做出标准速滑动作,滑行、转身、刹车,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都需要无数次的精心雕琢才能完美。

“亚冬会的比赛实在是太精彩了,看到前辈们在赛场上叱咤风云、为国争光,我特别羡慕,也更坚定了努力训练的决心。”速滑运动员王锦宇认真地说,扎实的基础才是点石成金的关键,稳扎稳打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一直以来,各县市区不断有优秀运动员凭借自身努力进入国家队,这些成功案例更让孩子们对未来之路充满信心。刘治军表示,亚冬会结束后,学生们训练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他也根据学生的状态和发展潜力调整了训练计划,增加了一些针对性的项目和强度,希望能帮助他们更快成长。

与此同时,滑冰馆也成为冰雪梦想的孵化地。在加区滑冰馆内,一群身着鲜艳保暖运动服的孩子们正在进行滑冰训练。“滑的时候膝盖再弯一点,降低身体重心!”教练在冰面耐心地讲解技巧要点,尽管孩子们动作还稍显生涩,但每一个眼神都透露出坚定与认真。

“日常训练里,我们会针对有潜力的学员制定个性化的特训计划,从基础的滑行姿态,到高难度的弯道技巧,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打磨,助力他们在更广阔的赛场上绽放光彩,为冰雪运动添砖加瓦。未来,将会有一批又一批逐冰追梦的后起之秀在我们学校诞生。”加区业余体校校长李宪南表示。

每一次滑行,都是对极限的挑战,每一次跳跃,都是梦想的绽放。后亚冬时代,我区运动小将正以昂扬之姿,逐梦冰原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