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吴良良 本报全媒体记者 程泓淳
三月本是春暖花开季,但凌晨六点的呼玛县仍被寒冷的浓雾锁城。呼玛县森林消防大队营区的探照灯穿透-20℃的浓雾,照亮了营区,橙色身影在装备库前跃动,金属器械的碰撞声惊起屋檐寒鸦,一场与季节较量的春防攻坚战已然打响。
“这种温度的天气,装备比人还娇贵。”中队分队长贾庆法用力拉开装备器材库。作为扎根大兴安岭15年的消防老兵,他太熟悉这种春防前的“极限拉扯”。白天可能突破零度,夜晚又跌回-20℃的“冰火两重天”。去年就是在这个时候,三号水泵在任务中因密封圈冻裂险些误事,今年他特意带着新队员用保温棉裹住所有水管接口。
风力灭火机的轰鸣惊起林梢积雪,橙色防护服在晨光中泛起暖色。驾驶员万磊每天饭前雷打不动地执行“唤醒仪式”,先给车辆披棉被保温,再用喷灯烤化油箱凝结的柴油。一次启动时发现电瓶亏电,由于情况紧急他竟徒手捧着滚烫的开水壶浇在电池上,手背瞬间被烫起泛起红斑。“总比困在火场上强。”他忍着伤口的疼痛,贴上创可贴。
真正的考验来自林区巡护任务。沿着黑龙江畔的防火隔离带踏雪而行,背阴处的积雪深及膝盖,每步都像踩着棉花。新队员稍不注意就会陷入雪窝,经验丰富的老队员用木棍探出暗藏的冰裂缝。“看见树干上的苔藓没?向阳面化冻早,背阴面还硬得像铁。”消防老兵孙师敲打着桦树示范判断方法,手套上的冰碴随着动作簌簌掉落。当炊事员抬出餐箱时,所有人才意识到已负重巡护三小时。队员们的背囊里除了4日量的自热米饭、压缩饼干、饮水消毒丸,还塞着冻伤膏和卫星电话。他们每天都要背着沉重的行囊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行在森林间,开启一天的巡护任务。
当夜幕降临,营区响起消防队员的歌声。贾庆法望着窗外渐融的冰河,想起孩子视频里问的“春天什么时候来”。他回复说:“等冰雪全化了,爸爸就能带你采山野菜了。”这里是森林草原防灭火的第一道防线,他们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将火灾隐患隔绝在外。是他们的坚守,是他们专业的态度,是他们的忠诚和担当用心丈量并守护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当第一缕春风唤醒沉睡的林海,这群身着“火焰蓝”的守夜人已化作万千松柏间的橙色灯塔,用冻裂的手掌托起百万公顷绿色屏障的安全,为林区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消防队员正在林内踏查积雪情况。
消防队员在林内开展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