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金爽
五月的大兴安岭,寒意未消,温室大棚内却是暖意融融,绿意盎然。曾经,这里的人们靠天吃饭,收成全看老天“心情”,如今,棚室经济已成为我区激活乡村振兴的强力动能。越来越多过去“猫冬”的农民经营起温室果蔬大棚,实现增产增收。
走进加区长虹镇五一村村民张德友家的温室,扑面而来的潮湿气息下,油豆角、草莓柿子、麒麟西瓜、吊香瓜等秧苗长势正旺。张德友从事棚室种植已有30多年,多年来,他不断摸索种植技术,积累经验,种出的果蔬品质优良、产量稳定。如今,他已拥有15个冷棚和4个温室,还雇用了4名村民,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种植大户。
“原先种大田,靠天吃饭,一年收成全看运气。种大棚就踏实多了,只要人勤快,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有钱赚。”张德友笑着说,“一个棚平平常常能挣1万多元,干得好能挣2万多元。”
大兴安岭冬季最低气温常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过去,冬季依靠大棚生产果蔬并不容易。近年来,大棚保温的难题通过升级改造得到了解决。2014年,依托加区政府的扶持,张德友家的冷棚和温室由木头结构改造成了钢化结构,御寒能力大幅提升。“冬天有太阳时,烧点火,棚内温度能达到30多摄氏度。”张德友介绍道。
张德友家的温室分时段、分产品进行精细化种植,实现一年四季“无缝衔接”。随着种植技术不断提高,棚室种植效益越来越好。“这是草莓柿子,这几年市场上很火,口感酸甜。”张德友说,“种柿子前,还能种点水萝卜菜、婆婆丁、臭菜、小白菜等当地小菜,年前年后价格好,效益可观。”
在五一村,放眼望去,大棚一栋挨着一栋,村里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棚室种植的行列,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棚室种植产业集群。种植户们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引进了多个特色蔬菜水果品种,实现棚室种植的多元化发展。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在小小的棚室里书写着一个又一个致富故事。
长虹镇五一村驻村第一书记卢方勇介绍说:“五一村现拥有大棚546栋,温室127栋,从业人员200余人,全年蔬菜产量超千万斤,产值超过500万元,形成了以绿色有机蔬菜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品牌。”
在白桦乡加南村泽康琳采摘基地的日光温室里,草莓柿子、丹东草莓、白桦吊瓜、吊西瓜等秧苗已陆续栽种完毕。为推动棚室经济发展,加南村依托温室大棚和特色果蔬种植产业,推进特色乡村旅游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采摘季时,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品尝新鲜果蔬。
“我们目前有7栋阳光温室大棚,是2024年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设而成。今年在去年种植基础上新增红草莓、白草莓等品种。以草莓为例,每栋种植6000株,预计产值每栋5万元以上。6月初,合作社赤芍花开时,采摘园和农家乐也将对外营业。”大兴安岭泽康琳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伟说。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呼玛县在发展棚室经济过程中,把技术扶持作为促产增收的重要手段,农业科技产业园区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定期深入棚室开展技术指导,对农户每个种植环节进行细致规划。呼玛县红边村村民刘恕云感慨:“以前种棚全凭经验,现在有科技手段,产量上去了,品质也更好,收入比以前多不少。”
我区还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开展“千人指导+万人培训”等活动,为设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农户种植技术水平,实现增产增收。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区共有设施农业5550个,其中大棚4885个,温室665个,总面积3301亩,种植户年均增收近1万元。全区一季度棚室蔬菜种植面积952.98亩,产量72.81吨,同比增长3.9%。地区农业农村局绿色产业发展科负责人高大龙表示,将进一步研究制定设施农业扶持政策,做好技术服务工作,指导各地积极开展设施蔬菜种植,利用棚室提高反季节蔬菜产量和种植收益。
从传统耕作到科技赋能,从单一作物到多元经营,棚室经济正以蓬勃姿态重塑乡村产业版图。在这里,温室里的四季常青,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增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生动写照。
大棚内绿意盎然,各类蔬菜茁壮成长。
张德友查看草莓柿子秧苗生长情况。
(本组图片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