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鄢然)近年来,漠河市依托地缘优势,以“走开放路、打特色牌、干创新事、吃生态饭”为发展定位,通过多维驱动激发活力,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带领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实现增收致富。
漠河市突出“一村一品”,实施“富强美好”行动,深度挖掘“北”字文化,积极引导群众融入“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通过政策吸引,北极村3名大学生返乡创业,森也民宿、北洛咖啡厅等项目顺利运营;成功盘活30余处闲置资产,打造出北极新村、栖林集新墅等文旅新业态。全市新增酒店民宿家庭宾馆228家、3340张床位,有效缓解了旅游旺季住宿难题。在旅游项目开发上,龙江第一湾晋升4A级景区,漠河老县衙项目基本完工,国营十八站鄂伦春手工艺品店等众多文旅项目入驻北极村。最北婚姻登记处投入使用,“漠河雪糕”“漠河啤酒”成为网红产品,“打卡总书记视察地”成为热门旅游项目。此外,依托北极村客流量,“北极珍品汇”大兴安岭林下经济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入驻150余款产品,新增7家山特产品店,野生蓝莓、桦树汁等特色产品备受市场欢迎。2024年,漠河市接待游客358.4万人次,旅游消费达到3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84.9%。北极镇旅游纠纷“排调管”化解工作法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基层治理成果得到充分认可。
从闲置资产盘活到文旅项目创新,从特色产品开发到基层治理升级,漠河市以多维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让“冷资源”变成“热经济”,更让边疆百姓端稳“致富碗”,成为边疆地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