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胜
当第一缕夏风拂过兴安大地,历时3个月的春季森林防火工作圆满收官。75名来自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扑火队员踏上短暂的归程,但他们守护绿色家园的使命并未停歇。从春寒料峭到草长莺飞,这群森林卫士用脚步丈量着23万公顷的广袤湿地,用汗水书写出生态保护的动人篇章。
作为嫩江源头和重要水源涵养地,南瓮河国家级保护区是松嫩平原的生态屏障,其生态健康直接关系到整个松花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扑火大队副大队长于德才坦言:“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草木和野生动物,更是千万人的绿色家园。”这支队伍年龄跨度从20岁到50岁不等,自3月15日起便靠前驻防保护区,开展野外拉练与模拟演练,同时承担营房建设等基础工作。
“防火第一”的理念深植于队员心中。在扑火二中队队员张宏祥看来,这份工作既是责任,也是热爱。他们的日常不仅有防火巡查,还要顶着烈日铺路、挖掘排水沟、修缮房屋。队员邵国祥笑着对记者说:“这儿的蚊虫又多又凶,但年年被咬,早就习惯了。”自3月进山以来,他们已连续驻防数月,只为守护这片绿水青山。
面对夏季高发的雷击火威胁,保护区创新开展“追雷行动”。借助气象信息精准定位雷击点,结合无人机空中巡查以及地面拉网排查,实现空地联动。6月1日,驻防区域内突发雷击火,队员们接到命令后用最快的速度抵达火场。他们背负着28斤重的灭火机、20多斤重的油锯等装备,在烟雾弥漫中奋战一个小时,迅速扑灭了这起雷击火。
科技与人防的深度融合,织就了南瓮河的立体防护网。红外线摄像头、可视监控与无人机构建起的“天罗地网”,检查站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通行证制度”,扑火队更是练就“一专多能”的过硬本领。然而,在这份守护的背后,却是队员们对家人的深深亏欠。扑火一中队队员姜成龙感慨道:“大半年都在单位,孩子见了我都显得有些生疏了。”
春去夏来,换防的时刻悄然而至。队员们仔细整理营房,轻抚着朝夕相处的装备,进行春防最后一次对驻防区的巡查。于德才坚定地表示:“换防队员必须时刻待命,只要驻防区有需要,我们定会在第一时间回来!”短暂的离别并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这群森林卫士将继续以热血和担当,守护南瓮河的绿水青山,书写生态保护的壮丽诗篇。
扑火队员都是多面手,驻防营区的排水沟修建得有模有样。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斌摄
扑火队员在训练之余修补路面。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