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力
“以前每天得跑好几趟基地,就怕有人偷采,现在手机上点一点,基地里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这‘电子眼’真是解决了大问题!”阿木尔林业局兴安林场职工马胜君通过手机APP查看野生赤芍基地实时画面时,忍不住为新上岗的“科技助手”点赞。
随着18台可4G联网全彩室外球机的太阳能监控系统在各沟系确权基地正式“上岗”,阿木尔林业局彻底告别了单纯依靠人工巡查的“人防”模式,迈入“技防+智管”的新阶段,成功破解了沟系经营管理分散、监管难度大的难题。
林业局按照集团“三示范一试点”的要求,坚持沟系立体经营先行先试,以“职工致富”为核心目标,划分了生态保护区、公共采集区、立体经营区、立体经营确权管理区四大功能区域。2025年,全局16条沟系的可持续利用地块被精准确权给林场经营,但分散在各沟系的基地,最远的距管护站超过30公里,只靠人工巡护不仅耗时费力,还存在监管空当,盗采、掠采风险始终是职工和管理人员的“心头忧”。
面对管理这一难题,林业局在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瞄准“技防”破题,于今年7月集中采购18台具备远程操控、全彩夜视、移动侦测功能的智能球机,安装在林药、林菌等重点基地。这些球机覆盖了野生赤芍、黄芪、草苁蓉、松茸和毛尖蘑等核心产区,管理人员通过手机APP即可实现360度旋转查看、实时录像回放,一旦发现异常人员或行为,能第一时间调度力量处置,从源头上遏制盗采、掠采行为。
从“腿肚子跑转筋”到“指尖轻点管全局”,不仅让9100亩北药基地和林果、林菌等有了24小时“守护神”,更意外地成为野生动物的“保护伞”。由于基地大多处于野生动物栖息区,球机能实时捕捉到狍子、野猪等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填补了以往偏远沟系野生动物保护的监控盲区,为生态保护增添了科技助力。
如今,阿木尔林业局依托“林草科技进兴安”三年行动,在“技防”手段的加持下,联合两所高校建成750亩野生松茸促繁基地和1142亩草苁蓉科研繁育基地,“高校+基地+企业”的协同创新平台持续释放活力。从人工巡查到智能监管,从单一管护到“生态+经济”双守护,18台球机的上岗,不仅破解了困扰已久的沟系管理难题,更让阿木尔林业局在“多维度融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
4G联网全彩室外球机在沟系确权基地正式“上岗”。
工作人员正在精心调试监控设备。
技术人员在兴安林场野生赤芍种植基地安装太阳能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