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为弦山作幕,G331边境文旅拉开大幕,黑龙江畔奏响非遗交响曲——沉浸式《呼玛传奇》生动演绎大兴安岭精神图腾

2025-07-24 07:59:55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image.jpg

舞蹈《开江大鼓》,震撼全场。

□本报全媒体记者 鄢然

7月21日,“G331边境旅游联盟黑龙江主场活动”暨“大兴安岭极地森林生态康养季之呼玛赏江主题文化周”拉开序幕。沉浸式旅游演艺《呼玛传奇》作为主题文化周的重要活动,以文化底蕴的挖掘、人文精神的概括、风情风貌的展示为主体,打造一场穿越时空的视听史诗。那些镌刻在非遗纹理中的民族记忆、流淌在江河血脉里的文明基因,正以艺术之名,铺展成一幅立体的大兴安岭精神图谱。

序章:江水谣 文明根系的初萌

序章《江水谣》以黑龙江为叙事原点,揭开这场文化溯源的序幕。LED屏上,地质变迁的磅礴长卷渐次铺展——从远古洪荒的沧海桑田,到人类文明的星火初燃,最终定格于黑龙江畔的生机图景。

16名身着蓝白交织纱裙的舞者,以水的姿态漫过舞台。她们的吟唱声穿透时空:“我是黑龙江的流水,见过聚散离合,听过风里回忆闪烁……”这既是江河的独白,更是文明的自述——黑龙江以其亘古不变的滋养,让生命与文化得以生根、拔节、繁衍。

源生篇:民族记忆的基因觉醒

《源生》篇章如一把精巧的钥匙,开启了非遗宝库的厚重门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关金芳老人身着鄂伦春传统兽皮袍,以一曲《赞达仁》划破舞台寂静。那嗓音里沉淀着兴安岭的风霜,每个颤音都似松涛掠过山谷,将鄂伦春人对山林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化作穿透时空的精神回响。“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鄂伦春族文化,对我们鄂伦春族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在彩排中,关金芳老人由衷地说道。

鄂风篇:山林文明的守正与传续

《鄂风》篇章聚焦鄂伦春族的文化基因,在迁徙与传承的叙事中,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韧性。风雪骤起的舞台上,迁徙的族群在多媒体屏的混沌光影中艰难跋涉:深雪没膝的步履、攀越山岩的喘息、穿越沼泽的挣扎,构成人与自然博弈的壮阔图景。当婴儿的啼哭突然划破风雪,舞者们骤然舒展的肢体与迸发的欢歌,让“生命延续”的主题有了直击心灵的力量——在绝境中始终不灭的希望火种。

传奇篇:生活智慧的文明沉淀

《传奇》篇章深入挖掘呼玛县的历史,让非遗从技艺升华为文明符号。《金脉承光》中,老金山淘金峪的场景在舞台铺展:金匠们以木制溜槽淘金的动作被提炼为《寻金舞》,木槌碎矿的节奏化作群舞的韵律。他们观察候鸟迁徙辨矿脉、依水流走向定槽位,将“向自然取利,为自然留白”的生态智慧,融入每一个舞蹈姿态。这不仅是对非遗技艺的再现,更是对“取之有度”古老哲学的当代诠释。

融光篇:多元共生的时代交响

《融光》篇章以G331国道为经纬,编织出一幅多民族文化共生的瑰丽画卷。这条贯穿中国东北至西北的边境大动脉,在多媒体屏上化作一条璀璨光带,串联起丹东的晨雾、呼玛的江涛、哈巴河的落日。舞台上,朝鲜族长鼓舞的鼓点与赫哲族鱼皮舞的摆尾交相辉映,蒙古族安代舞的奔放与维吾尔族舞蹈的灵动错落成诗,加上东北秧歌踏着欢快鼓点、伴着悦耳唢呐,79名舞者、5种风情,在同一节奏里呼吸。

演出高潮处,《牵手331》的旋律响起。各民族演员手拉手围成同心圆,舞步从各自的民族韵律渐趋合一。当“相约北国大界江·畅享醉美331”的主题在合唱中升华,恰似多民族文化在大兴安岭绽放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璀璨光芒。

此次演艺导演吴剑峰说:“沉浸式旅游演艺以呼玛百年史为时间轴,以大兴安岭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底,通过源生、鄂风、传奇、融光四个不同维度,不同风格,不同立意的创意组合,在文化的探索和创新体验中,使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展开对话与畅想,在自然风光与时代建筑交相辉映中,让观众感受呼玛的文化底蕴、现代城市和人文风貌。”

这场演出以19项省以上非遗为骨,以黑龙江为魂,将大兴安岭的精神内核包含对自然的敬畏、对传承的坚守、对融合的包容等,打造成可感、可触、可传承的文化图腾,也是这场演出留给大兴安岭最珍贵的艺术答卷。

image.jpg

①舞蹈《山林恋歌》将演出推向高潮。

image.jpg

②安代舞将蒙古族的奔放与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

image.jpg

③演出在歌舞《牵手331》中落下帷幕。

本组图片均由王婷 张鹏宇 本报全媒体记者 鄢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