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江波涌处 文旅共潮生——从呼玛盛会看兴安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2025-08-01 07:51:55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image.jpg

画山景区风景如画。

□本报全媒体记者 鄢然

七月盛夏,呼玛县域内的黑龙江畔热闹非凡,“G331边境旅游联盟黑龙江主场活动”暨“大兴安岭极地森林生态康养季之呼玛赏江主题文化周”在这里盛大启幕。这场文旅活动作为汇聚五省区文旅资源的盛会,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更向人们展现了兴安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A.文化为魂: 从非遗陈列到文艺演出

《呼玛传奇》在呼玛县影剧院精彩上演,身着鄂伦春传统兽皮袍的关金芳老人演唱着鄂伦春族赞达仁。台下观众中,有拿着手机记录的年轻游客,也有一脸好奇的孩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鄂伦春族民歌传承人、2023“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关金芳见证了这首传统民歌从山林深处走向大众视野的全过程。

“赞达仁对我来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声音,小时候,长辈们在山林中、篝火旁唱起赞达仁,那高亢圆润、略带颤音的曲调就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关金芳在采访中真挚地说道。

这种“展演+教育+传播”的模式,让赞达仁从少数人知晓的民族音乐,变成了大众能够欣赏、学习的文化瑰宝。据了解,仅本次文化周期间,有关非遗的文创产品销售额就接近5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现场表演、线上直播等形式,赞达仁的传播范围呈指数级增长。

呼玛县委副书记何凤说道:“通过编排创作《呼玛传奇》,在演出中有机融合了非遗、民族文化、淘金文化等内容,70分钟的演出展现了百年呼玛从历史长河走来,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蓬勃生机的壮丽图景。”

B.生态为基: 从资源展示到体验升级

“呜——”一声汽笛划破江面,“游中俄界江·宿醉美画山”通航仪式上,4艘游船依次驶离码头。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女士站在甲板上,手机镜头从对岸俄罗斯的村庄切换到岸边的樟子松林。“以前在图片里看界江,现在亲身体验,才懂什么叫‘一水分两国,两岸景不同’。”

这种体验式旅游的走红,源于对生态资源的创新性开发。画山露营地负责人指着错落有致的房车营地介绍说:“我们为游客们准备了天幕和帐篷等户外露营设备。同时,营地配套的木质步道沿着等高线修建,既不破坏植被,又能让游客近距离观赏界江弯道的壮美”。

G331国道的贯通,为大兴安岭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这条国道串联起了全区沿线的众多景点,形成了一条独具魅力的边境旅游带。从漠河的北极村,到塔河的鄂伦春民俗村,再到呼玛的界江风光,游客可以沿着G331国道,一站式领略大兴安岭雄浑壮美的山河和多元文化。“沿着G331国道,在自驾的旅途上欣赏大兴安岭的风光,别有一番滋味,这也是孩子接触自然的好机会。”来自辽宁自驾游的张先生说道。

c.产业为脉: 从单点发力到全域联动

从旅游产业的角度来看,呼玛赏江主题文化周的成功举办,带动了呼玛县乃至整个大兴安岭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文化周期间,呼玛县的酒店、民宿一房难求,机票也在活动前一周就全部售罄,餐饮等相关行业也迎来了消费高峰。据统计,本次活动期间,呼玛县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20%,旅游综合收入增长8.1%。

更深远的变革发生在区域协同层面。在G331边境旅游联盟合作发展招商推介活动上,“新能源卫星智算一体化基地100万千瓦新能源风电”项目成功签约,进一步推动了呼玛县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5万吨麻屑综合利用”项目,将进一步巩固延伸了呼玛县麻类产业链条,扩大了产业集聚拉动的效能,共同开创麻类加工产业的广阔前景。

以G331国道为轴线,呼玛赏江主题文化周、漠河第三十五届北极光节、2025年大兴安岭·塔河第七届全国森林自行车赛……这些文旅活动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大兴安岭的全域旅游从“一季热”变成“四季火”,让“活动盛”变成“常态兴”。

暮色中的黑龙江依旧静静流淌,正如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承与生态守护。从关金芳口中的赞达仁,到文旅直播的点击量;从界江游览的第一声汽笛,到跨省协作的握手签约,大兴安岭的文旅融合之路,正在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当文化基因融入生态血脉,当产业发展反哺资源保护,祖国最北的土地上,正生长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希望。

image.jpg

江畔公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北京自驾游客在此悠闲小憩。

(本组图片均由王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