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江
“林下资源就是‘绿色银行’,就是咱们职工的‘钱袋子’。”阿木尔林业局职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林区人对绿水青山价值的深刻认知。7月29日,野生蓝莓开采首日,记者深入阿木尔林业局管护一线所见所闻,生动展现了一幅“资源保护+合理运用”的和谐图景,为全区转型发展和生态富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秩序井然,源于严管厚爱。开采首日,天未亮,人已动。从“2-7”线到“2-1”线,管护人员严格履职的身影成为清晨山林中最动人的风景。他们一丝不苟地检查火种、核验证件、登记信息,对无采集手续者耐心劝返,用行动筑起安全与秩序的防线。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科的抽查、公安民警的流动巡查,更织就了一张严密的保障网。这种“不漏一车,不落一人”的精细化管理,并非简单的设卡阻拦,而是对山林资源的珍视和对职工群众长远利益的守护。它确保了采集活动在规范、文明、有序的框架下进行,避免了无序开采可能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安全风险,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富民产业,激活“绿色银行”。从林业职工计鹏涛收购蓝莓的场景可以看出,林下资源不再是“沉睡的宝藏”,而是实实在在的“致富果”。阿木尔林业局将林下资源定位为富民产业,其核心在于创新性地推行“沟系立体经营”模式。通过明确所有权、优化管理权、放活经营权,对全局沟系实行分区管理、确权经营,这既明晰了责权利,又盘活了资源潜力。这种模式,让像计鹏涛这样的职工能够合法合规地参与到林下经济的产业链中,分享生态红利,实现增收致富。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和谐共生,方得永续发展。阿木尔林业局的实践,其精髓在于找到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严格的管护看似限制了短期行为,实则保护了资源的再生能力和长期价值;沟系经营的确权放活,则在保护的前提下激发了市场活力,调动了职工参与的积极性,这并非“竭泽而渔”,而是“放水养鱼”,文中提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是这种平衡发展的生动写照。山林得到了更好的保护,职工的收入得以增加,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
野生蓝莓开采首日的景象,是阿木尔林业局长期探索“资源保护+合理运用”模式的缩影,为林区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提供了有益探索。它启示我们,林区的振兴发展,必须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同时也要勇于创新机制,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有效路径,唯有将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才能真正守护好这片“绿色银行”,让林区职工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让绿水青山永续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