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禹涵
青山藏瑰宝,林海蕴生机。在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重命题下,十八站林业局查班河林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通过科学管护林间珍稀毛尖蘑资源,让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转化为职工增收的“经济价值”。
为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查班河林场先行开展全面调查,组织技术人员摸清施业区内毛尖蘑的分布范围与生长规律。一株株不起眼的毛尖蘑,正成为串联起生态保护与职工增收的“金纽带”。近年来,林场以创新理念激活林下资源,让守护青山的人们捧稳了“生态金饭碗”,让林间的毛尖蘑飘出了实实在在的“增收香”。
经科学评估后,林场创新划分7个毛尖蘑核心产区,推行“林场+职工”承包管理模式:林场统筹组织协调与全程监管,职工以集资入股等方式深度参与,清晰的权责划分让职工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积极性与主动性被充分激活。
在规范采摘环节,林场构建起完整管理链条。采摘前组织岗前培训,统一发放入山防火证与采集证,明确采摘时间与方式,确保依规采收、科学利用。
据统计,每年约有20名职工参与毛尖蘑采摘,人均年增收达2000元。这种“让守护者受益、让受益者守护”的良性循环,不仅让生态保护有了持久动力,更让职工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查班河林场的实践探索证明,唯有将生态保护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方能让林海长青、民心更暖,让每一缕毛尖蘑的清香都承载起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希望。
工作人员对毛尖蘑进行筛选分级。 王成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