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筑基、科技赋能、科普搭桥,“三位一体”守护寒温带生命方舟——呼中保护区筑牢生物多样性安全屏障

2025-08-26 09:53:16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文/摄 席颖琦 黄小华

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志愿者每年利用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和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契机,深入当地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开展科普宣传,倡导干部职工及社会公众爱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努力实现万物共生、和美永续。

呼中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寒温带明亮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是我国保存最原始、最典型、最完整的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之一,是寒温带明亮针叶林生态系统国家保护样本和物种基因库。

科学筑基: 构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保护区内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不仅生态底蕴深厚,而且生物多样性也十分丰富,拥有众多珍稀动植物种类。陆栖脊椎动物252种、鸟类17目45科196种、鱼类6目7科14种、两栖爬行类4目5科6种和兽类6目15科36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貂熊、驼鹿、原麝和紫貂4种兽类,黑嘴松鸡、金雕、黑琴鸡、东方白鹳、大鸨、黄胸鹀6种鸟类;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狼、棕熊、猞猁、水獭、马鹿、豹猫、赤狐、貉和雪兔等,哲罗鲑、细鳞鲑、雷氏七鳃鳗、日本七鳃鳗等鱼类;大天鹅、花脸鸭、鸳鸯、雀鹰、红隼、花尾榛鸡、雪鸮、长尾林鸮、乌林鸮、长耳鸮、三趾啄木鸟、北朱雀等。保护区内高等植物共有103科677种,其中苔藓类植物28科60种,蕨类植物10科23种;种子植物65科59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紫点杓兰、山西杓兰、大花杓兰、兴安杜鹃、草苁蓉和野大豆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另外还有樟子松、东北岩高兰、黄芪。

科技赋能: 织就智慧生态“监测网”

保护区科研人员依托辖区内设置的136台红外相机,对珍稀动物猞猁、驼鹿、原麝等进行监测,每年收集监测视频5000多GB。同时,力争打造科研型保护区,近年来保护区与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合作开展大型真菌类调查,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所合作开展兽类野生动物全域调查,采用无人机对保护区进行全方位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打造了“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监测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全力构建全域动态种群监测网,实现了精准保护。同时,编撰出版了《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考报告》《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原色图鉴》和《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图谱》等专业书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积累了翔实的基础信息。

科普搭桥: 架起生态文明“传播桥”

以科普教育为纽带,构建生态文明传播矩阵,创新打造自然教育与保护区文化深度融合的实践模式。依托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自然保护区博物馆这一科普平台,开展自然教育课堂,组织青少年开展动植物观察研学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互动,系统讲解生物多样性知识,引导公众直观感受自然生态的魅力,唤醒大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形成全民共建生态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image.jpg

黑嘴松鸡

image.jpg

驼鹿

image.jpg

东方白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