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立兴安 山河映忠魂
——东北抗联三支队在大兴安岭书写的磅礴史诗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陶然
“鏖战兴安一片天,库楚河水泪潸潸;百多忠骨遗荒野,常忆英雄去不还。”日前,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地区老促会面向全区1300多名老干部举办东北抗联精神报告会,这首镌刻着岁月悲壮的诗句,随着主讲人对历史的回溯,缓缓揭开了抗联三支队的英雄篇章。
随后这场报告会又走进机关、各县区、驻军部队、社区,以“威震呼玛河两岸”“库楚河血战”“突出重围保存力量”等鲜活故事,让听众循着诗句里的兴安林海与库楚河水,跨越80余载时光,与当年浴血的英雄们隔空对话。记者有幸置身其中,在一段段滚烫的史实里,重温了这支队伍在极寒雪原中坚守抗争的峥嵘岁月。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相持阶段,大兴安岭的矿产、森林资源沦为日军掠夺目标。为打破敌人“后方稳固”幻想,抗联三支队肩负使命挺进兴安岭,在极寒中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游击战。
1941年12月,由王明贵率领的抗联第三路军三支队进入大兴安岭,肩负三项核心任务:宣传党的抗战主张、组织发动群众壮大武装、保护资源捣毁日伪据点。60余名指战员在松岭、新林、呼玛一带拉开战斗序幕。
在近3个月战斗中,三支队创造了震撼战绩:3次翻越伊勒呼里山,行程2000多公里,历经30余次战斗,攻占22处日伪据点,打死打伤日伪军百余名、俘虏300余人,缴获各种枪械300多支、子弹数万发。英勇顽强的抗联三支队,不但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日本侵略者,阻止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大兴安岭资源的疯狂掠夺,而且广泛发动和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抗日,播撒下革命火种,唤醒了劳苦大众抗日救国的热情,特别是与其他抗联武装一起铸就了彪炳史册、世代传承的东北抗联精神,为夺取全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抗联三支队用生命诠释的东北抗联精神,其核心内涵可凝练为: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从坚决执行指挥部的命令,到冬训时用政治课凝聚军心,再到只剩11人仍坚守“回来再战”的誓言,“听党指挥”始终是三支队不变的信仰。即便物资匮乏到啃树皮、宿雪地,也没有一名指战员动摇,这份忠诚,是他们在林海雪原中不迷路、不放弃的根本。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170人对2万日伪军,单衣薄衫对装备精良,极寒绝境对充足补给……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里,战士们之所以敢冲锋、不怕死,只因心中装着“保家卫国”的执念。为阻止日军掠夺资源,为唤醒百姓抗日意识,为守护脚下的土地,他们甘愿“遗骨荒野”,用生命践行“宁死不当亡国奴”的誓言。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从库楚河血战的全员坚守,到从170人减至11人的悲壮突围,三支队从未向敌人低头。哪怕只剩十几人、带着伤员,他们也选择翻越冰封的大山,而非投降;哪怕前路是绝境,也始终保留着再战的斗志。这份“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骨气,是抗联精神最动人的底色。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缅怀英雄,是为了传承精神。
当林间的风拂过防火瞭望塔,当工业园区传出机器的轰鸣,当林区百姓的笑容绽放在安居的庭院里,我们知道,这正是抗联三支队当年用生命守护的“山河无恙”,也是他们曾期盼的“家国安宁”。这片林海会永远铭记,那段镌刻着忠魂、激荡着信仰的峥嵘岁月,从未远去。
烽火记忆照初心
——地直机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情景党课展演侧记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秋颖
“80年前,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8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兴安岭上重温峥嵘岁月!”8月29日,地区艺术剧院内掌声如潮,地直机关工委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情景党课展演正式启幕。八段镌刻着热血与信仰的抗战记忆,在舞台上“活”了起来,为在场党员干部带来一场直击心灵的精神洗礼。
演出以地区实验中学带来的《觉醒青年》拉开帷幕,演员们眼神里满是抗日救亡图存的急切与坚定,生动再现了当年青年学子热血沸腾唤醒民众的场景。随着剧情落幕,舞台灯光悄然转暗,地区应急局的《暗夜里的灯火》接续登场。演员们手持象征希望的“微光”,在模拟的夜色中小心翼翼地传递“情报”,让观众真切感受到隐蔽战线的坚守。
“宁死不当亡国奴!”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突然响彻会场,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演绎的《江桥保卫战——中华民族觉醒的精神火种》,瞬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演员们精准还原当年战士们以命搏命的抗争姿态,脸上的坚毅与决绝仿佛能穿透时空。地区检察分院的《林海忠魂耀兴安》将观众带入到茫茫林海间,演员们生动地还原了刘汉功支援抗联的感人故事,他面对敌人时“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回答掷地有声,把中国人的铁骨铮铮演绎得淋漓尽致。随后,地区总工会推送的《八女英烈铸党魂》接棒上演,生动展现了八女投江的悲壮场景,定格下巾帼英雄舍生取义的无畏身姿。
地区公安局推送的《血色底片》以独特的舞台设计抓住全场目光。舞台背景幕布上,一张张泛黄的“老底片”缓缓滚动,有的记录着战士持枪冲锋的瞬间,有的定格了民众支援前线的画面。演员们化身为战士围绕“守护底片”展开演绎,尤其是面对敌人威胁,普通百姓挺身而出的担当更令人动容。观众在光影流转间,更深切地触摸到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峥嵘岁月,崇敬之情在观众心底悄然升腾。
演出进程中,地区人民医院的《抗战赤子心,烽火迎新生》聚焦战火中的医者担当。演员们生动诠释出“生命至上”的仁心坚守,传递出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近两个小时的展演里,各家参演单位从不同维度诠释抗战精神,让红色记忆愈发鲜活。直至尾声,地区档案馆带来的《抗联三支队在兴安岭上》,将观众视角拉回家乡这片熟悉的林海雪原。演员们在模拟的雪地中踏冰前行,每一步都带着抗联将士的坚毅。在场的很多人都红了眼眶,这份根植于本土的红色记忆,更添了几分共情与动容。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当主持人宣布展演结束,许多观众仍驻足会场,三五成群地交流观演感受。“这堂党课比书本更生动,仿佛亲手触摸到了历史”“要把这份感动化作工作动力,不辜负先烈们的牺牲”……朴实的话语里,满是精神洗礼后的坚定与清醒。这场直触心灵的情景党课,早已超越“演出”的范畴,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初心叩问。在大兴安岭这片浸染过英雄鲜血的土地上,抗战精神从未远去,正化作新时代建设者们“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忠诚,在新征程中续写属于兴安人的奋斗篇章。
以烈士之名守护北疆
——呼玛县正棋村弘扬先烈精神固边兴边侧记
□本报全媒体记者 赵保江
九月的正棋村,江风拂来,鸟鸣悦耳。村口红旗飘扬,界碑在树影中静立。“兴安红色第一村”——正棋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间刻度上,把“红”的传承落在守边、兴边和维护国防安全的日常里。
呼玛县鸥浦乡正棋村,位于黑龙江畔,原名“安干卡伦”。为纪念烈士荫正祺,更名为“正棋村”。1945年11月,时任中共呼玛县工委书记荫正祺,同土匪作战中英勇牺牲。村口党史展板上,烈士生平与村史沿革并列,来访者在此驻足,抬眼便是猎猎迎风的党旗。
守边,在这里不只是口号,更是日常。正棋村现有护边员12人,分5组巡护,平均年龄48.6岁。每天两人一组不定时巡护,日均徒步约16公里,节假日前后按上级要求加密巡护。村里还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发现—上报—处置—回执”的闭环,近年来,违法越界为零。边境村的工作,重在常态、贵在日复一日地坚持。
记者在护边员名册里,既看到57岁的村党支书李宝安、53岁的赵培海、38岁的刘荣鑫,也有女护边员王影等,他们或肩挎望远镜,或背着急救包,沿着熟悉的点位一段一段走实。
基础设施的脉络,同样能读出一个边境村的变化。2003年,正棋村接通自来水;2007年,通上稳定电力线路;2009年,移动通信开通、网络覆盖到户。近年来,硬化道路约15公里,主街与巷道均平整易行;路灯照亮了夜里回家的路;公厕方便了过往群众与巡护队员。水、电、路、讯一项项补齐,边境村的生活因此更安稳、更惬意。
“硬件打底,产业才有底气。”村委工作人员说。依托冷凉生态与地理优势,村里引导发展芍药、黄芪等道地药材,并组建正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54户116名股东入社,统一组织生产与销售,带动规模化、规范化经营。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2680元。
红色传承的阵地在正棋村村头。2022年建成的党史馆,面积约90平方米,分设“荫正祺简介、正棋村简介、血染鸥浦、红色正棋一路前行、历届村干部代表、人口结构、乡村建设及人民生活、正棋村概述和农林牧渔业基本情况”等单元。展柜里有老照片与旧文书,墙上是时间轴与沿革图。
村党支部书记李宝安告诉记者:“作为红色教育阵地,正棋村村史馆通过展示荫正祺烈士的英勇事迹等内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从革命先烈的精神中汲取力量,激励人们坚定信仰、砥砺奋斗。”
80年,是历史的刻度,也是现实的历程。以烈士之名立村、以制度之理守边、以产业之实兴村、以教育之力育人。红旗在风中,界碑在林里;“万山红遍到界碑”,在正棋村,是写进史册的一页,更是走在脚下的每一步。
血沃库楚河 精神永相传
——记大兴安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库楚河战役遗址
□张洁茹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松岭区劲松镇抗联三支队库楚河战役遗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焕发新的生机。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事迹,成为中华民族伟大抗战史诗中不可或缺的华章。库楚河战役遗址的守护与传承,不仅缅怀先烈,更弘扬了东北抗联精神,为新时代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在开辟大兴安岭游击区期间,东北抗联三路军三支队在库楚河畔遭遇“讨伐队”伏击。敌人占据有利地形,身着白色“狍皮大衣”隐蔽于丛林,抗联战士暴露在射程内,战斗异常惨烈。整整一天激战,百余人的抗联队伍仅剩25人,其中11名伤员。陈雷同志手腕动脉被子弹打穿,鲜血喷溅,战士任德福身负4处伤仍坚持战斗,李长德腹部重伤不下火线。全体战士宣誓:“只要有口气,就要为中华民族独立拼到底!”最终,在夜幕掩护下,幸存的20余人突围成功。这场战役彰显了抗联将士不畏牺牲的精神,成为抗战史上最艰苦的篇章之一。
为铭记历史,曾任黑龙江省省长的陈雷同志退休后,于1985年同王明贵、抗联老战士李敏重返库楚河,设立木质纪念碑。松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2013年对遗址进行改扩建,新建钢筋混凝土纪念碑、600平方米纪念广场及96米木制栈道。2015年,劲松镇在遗址增设4块白钢展板,详述此次战役经过。如今,原木质纪念碑作为文物珍藏,遗址已成为大兴安岭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核心场所之一,年均接待党员干部、中小学生及各界群众数千人,来此凭吊先烈,汲取英雄先辈的精神力量。
80年过去,中华民族已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逐步实现。如今,库楚河的流水仍在诉说英雄的故事,抗联三支队的故事,是照亮兴安人前行的精神火炬。库楚河战役遗址的守护,不仅告慰抗联烈士的英灵,更让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成为兴安人守边护边维护国防安全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年三支队“守护资源”的使命,也变成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变的是时代任务,不变的是“忠诚、担当、坚守”的精神。
情景党课《林海忠魂耀兴安》生动地还原了刘汉功支援抗联队伍的感人故事。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秋颖摄
呼玛县正棋村党史馆作为红色教育阵地,通过展示荫正祺烈士英勇事迹,激励人们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片)
松岭区组织党员参观库楚河战役遗址,共同回顾东北抗联三支队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
“兴安红色第一村”——正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