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拼规模”到“卖独特”——我区定制农业破局“地少”难题

2025-09-11 10:20:37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瑶

金秋时节的大兴安岭,林海翻涌着松涛,广袤的黑土地上,正在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在呼玛县农业科技产业园的菜地间,本县居民王女士正在她认领的半托管菜园里喜滋滋地欣赏着各种蔬菜,油豆角挂着晨露垂在架上,“上周刚在小程序上约了采摘,今天中午就炖上!”

我区林地面积占全省30%,但耕地面积仅占全省的1.2%,属于典型的“大林业、小农业”区域,如今我区“定制农业”正在逐步壮大。截至目前,全区定制农业产值已达5728万元,接近2024年产值的5倍,42家生产主体带着26款定制农林产品,让“小众尝试”长成了“规模气候”。

A.破局:

从“地少”里找“路宽” 顶层设计锚定“农林融”

“耕地就这么点,拼规模拼不过平原地区,得走‘人无我有’的路子。”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大伟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两份“行动计划”——一份是省里的《推动全省定制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另一份是大兴安岭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的“本地版”。

年初接到省里部署后,地委、行署召开了多次专题会。“林地多、耕地少,这是客观条件,但换个角度看,桦树汁、山野果、林间的中药材,都是别人抢不走的‘定制资本’。”李大伟说,工作专班蹲点调研20多天,最终敲定“农林结合、政企融合、农林定制齐头并进”的思路——不盯着“1.2%的耕地”算小账,要把占全省“30%的林地”纳入大农业盘子。

思路一转天地宽。从“当下”到“长远”多向发力铺就“振兴路”,迅速推出“六大定制板块”:寒地作物、林下资源、畜牧水产、花卉苗木、中药材、特色加工,每个板块都配了“政策包”——行署设立了专项经费,印制宣传册在中俄博览会上发放,拍摄10条短视频在抖音平台推送;每月召开调度会,跟省专班实时对接政策;还组织了3次培训,指导农户使用小程序、与企业签订订单。

B.落地:

从“菜园”到“企业” 定制模式串起“城乡链”

呼玛县农业科技产业园的地头,挂着块“定制菜园认领牌”,上面写着认领人、种植品种,还有个二维码。“扫一下就能进小程序,地块定位、种植时序、菜苗长势全看得见。”产业园负责人拿起手机演示,“我们设了三种托管模式,认领人选哪种都方便。”

不托管的地块,留给“农耕迷”;半托管的由园区管理日常,认领人想来就来“搭把手”,既过了田园瘾,又不用天天耗着;全托管的更省心,从种到收全由园区代劳,菜熟了直接冷链配送到家。种下的不只是菜苗,更是人们以另一种方式拥抱生活,用最朴实的方法,为自己的健康和幸福筑牢根基。

小菜园定制红红火火,大企业的定制更显“后劲”。在塔河县超越公司的新厂房里,智能化生产线正在灌装蓝莓原浆——这是与江苏康缘药业合作的“定制款”。“我们按他们的标准种蓝莓、搞加工,他们负责销往全国。”超越公司负责人说,去年6月推出的儿童爱眼果汁,到年底就卖出4500万元。

眼下,像超越公司这样的定制主体已有42家:百盛侒卡斯牧业的定制牛羊存栏350头,加格达奇区龙北联社的会员定制蔬菜订单排到了明年春天,呼中区的定制驯鹿产品成了旅游伴手礼“新宠”……这些发展正是“大林业”托举“小农业”的明证。

C.前行:

从“当下”到“长远”多向发力铺就“振兴路”

按规划,我区下一步要抓的是让定制农业上规模、提质量,重点扩产能,摸清林下资源底数,制定浆(坚)果五年发展规划,帮企业引进智能化设备、优化生产流程;还要拓展模式,在漠河北极村、塔河鄂族村这些特色村落布点,推行“一分田、一头牛、一缸酒”的高端定制。同时,定制农业还要和文旅有机融合,借着“北极光节”“开江节”等大型活动举办采摘游,把鄂伦春风情园、驯鹿观光园串成“农业旅游线”。

“咱有‘神州北极’‘寒地黑土’这两张牌,得打好。”李大伟望着窗外的林海,充满信心地说,“要让定制农业从‘卖产品’变成‘卖体验、卖品牌’,让城里人选择大兴安岭的定制产品时,想到的不只是‘天然’,还有‘独特’。”

夕阳西下,呼玛县农业科技产业园的职工正给菜苗浇水,这时手机响了——是认领人发来的消息:“下周我带朋友来,再认领一块地!”风吹过菜地,沙沙地响着,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新时代的浪潮如骏马般奔腾向前,从林间的桦树汁到菜地的油豆角,从企业的生产线到城里人的餐桌,大兴安岭的定制农业正把“小农业”的短板,变成了乡村振兴的“长板”,在这片黑土地上,谱写着越来越精彩的新故事。

image.jpg

呼玛县农业科技产业园里的蔬菜长势喜人。

(本组图片均由孙晓寒摄)

image.jpg

定制菜园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