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高效利用与群众增收“双赢” 塔河县谱写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09-15 10:11:59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邱贺岩)近年来,塔河县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开启县域振兴新篇章。

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战略引领,塔河县将大豆产业作为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抓手。依托依西肯乡寒地育种基地,加强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加快推进超早熟大豆良种选育与推广,为提升粮食供给质量筑牢种源根基。集成推广“大垄密植+生物防治”等技术模式,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多项新技术试验示范,引导种植户运用生态种植方式,切实提高单产水平和种植效益。2025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总产量预计达0.16亿斤以上;通过实施粮食增产计划,综合产能有望提升至0.18亿斤。

围绕“寒地药谷·道地筑基”发展定位,塔河县依托340余种野生中药材资源,加快构建从种质资源保护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积极引进北京华兴四季、安徽农达、黑龙江国药等企业,推进万亩关防风GACP标准化种源基地、种子种苗初加工厂、组培工厂、产地综合利用加工厂及中药材产业综合科技示范园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通过“选种提优、加工提档、营销提效”,完善“组培工厂+智能温室+产地加工”产业集群,推动寒地中药材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迈进,实现生态保护、品种培优与产业增值多方共赢。作为“中国北疆野生五味子之乡”和“中国野生赤芍之乡”,塔河县现有野生中药材保护培育基地2.15万亩,其中赤芍、五味子等9个品种获有机认证,龙站岛赤芍基地被评为国家级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基地。

立足高端畜牧领域,塔河县积极引进和牛、安格斯牛等优质品种,形成普通商品肉牛与高端肉牛协同发展的养殖格局。2个规模化养殖场与48户参与和牛改良的养殖户共同推进,已成功培育改良牛犊200余头。森林猪、龙民黑猪养殖同样成效显著,3个规模养殖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力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龙民黑猪发展基地。与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合作,首批200头龙民黑猪成功引入塔河绿森林公司,高端绿色畜牧发展路径日益清晰,产业实现生态化、高效化转型,成为区域畜牧产业升级的典范。

依托108.5万亩浆果资源,塔河县构建“野生管护—人工培育—精深加工”全链条发展模式,强化“寒林为库、科技为桥”的发展思路。作为“中国野生红豆越橘之乡”,该县依托3处共2200余亩野生蓝莓抚育基地,创新实施“轮采轮护”机制,强化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超越、益康等5家龙头企业(含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形成加工集群,年加工蓝莓、红豆800余吨,开发花青素提取物、冻干果粉等4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年产值突破1亿元。

此外,塔河县还制定产业补贴政策,大力推动黑木耳产业发展,“大兴安岭黑木耳”获地理标志认证。全县现有303栋养殖大棚和7个菌包加工厂,年加工菌包600万袋,形成显著产能优势,“小木耳”正成长为支撑林下经济的“大产业”。


践行“大食物观”走特色振兴路

□李金江

近年来,塔河县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路径,通过扎实推进林下多元产业,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与群众增收双赢,为践行大食物观、推动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塔河县的实践表明,践行大食物观不仅是国家战略的宏观指向,更可落地为县域发展的具体行动。该县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指引,推动大豆产业良种化、生态化,提升单产与品质,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同时,依托丰富的野生中药材和浆果资源,构建“保护——培育——加工”全产业链,推动产品走向标准化、品牌化,真正实现了从“原字号”到“深加工”的增值跃迁。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塔河县没有孤立看待农业或林下产业,而是以系统思维推进多业并举、融合发展。从寒地药材到高端肉牛养殖,从野生蓝莓到黑木耳规模化生产,每一项产业都体现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这不仅丰富了“大食物”的品类和来源,更在保护的前提下激活了资源潜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北方林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塔河县的探索证明,践行大食物观关键在于“观”的转变——从单一粮食生产走向多元食物开发,从粗放采收走向科技赋能,从分散经营走向产业集群。该县积极引入科研力量、培育龙头企业、制定产业政策,正是这一转变的务实之举。

未来,继续深化“两业并举”、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塔河县有望成为大兴安岭地区践行大食物观的示范样板,也为更多生态地区推动产业振兴、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image.jpg

塔河茂顺牧业公司高端肉牛养殖基地。

image.jpg

超越公司现代化饮品生产线。

(本组图片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 邱贺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