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悦
金秋时节,大兴安岭迎来了一年中最丰饶的季节。蓝莓、蘑菇、榛子等山珍相继成熟,林区群众纷纷走进林间,将大自然的馈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
天刚微亮,晨雾尚未散去,采山人已穿梭于林间。两个多小时的忙碌,换来的是沉甸甸的收获与满心喜悦。张大哥便是其中之一:“今早四点多我们就出门了,忙活两个多小时,采了八桶,已经卖出六桶,赚了四百多块钱。”话语间洋溢着丰收的欢欣。
清晨的山货市场人声鼎沸,新鲜的蘑菇刚一摆出,便吸引众多市民驻足选购。“今年真是丰收年!”一位摊主一边招呼顾客,一边感慨,“现在正是吃鲜蘑的好时候,过几天这么新鲜的可就难找啦!”
走进加格达奇的社区,家家户户窗台上、楼下小广场间,随处可见晾晒的蘑菇——一片片、一串串,仿佛写满了秋天的喜悦。居民陈女士一边翻晒蘑菇一边说:“每年到这个季节都会买一些,自己家吃,也送给朋友。大兴安岭的榛蘑营养价值高,晒干后炖鸡、煲汤,味道特别香!”
猴头菇、毛尖蘑、榛蘑……这些来自森林的珍馐,不仅丰富了百姓餐桌,也通过社交媒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不少采山人借助短视频平台,分享采摘乐趣与山林美景。据了解,今年是近三年来蘑菇收成最好的一年。持续半个多月的采山季,预计可为每户家庭带来千元以上的增收。
除了蘑菇,野生蓝莓、蔓越莓、松塔等同样备受青睐。有摊主表示,众多山货中尤以野生蓝莓最受欢迎。不少外地游客品尝后主动添加微信,便于日后订购——大兴安岭的天然好物,正由此走向全国各地。
夕阳西下,市场的喧嚣渐渐平息,采山季的火热暂告一段落,但林区群众增收的脚步从未停歇。当翌日晨光再次洒向莽莽林海,新的希望与收获,又将在这片沃土上延续……
采育结合青山才能永续利用
□李金江
又值一年秋收时,兴安林海“采山”忙。大兴安岭采山季,不仅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面,更是一卷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相得益彰的实践图景。
“采山”采的是丰收,是效益,更是绿色发展的底气。从蓝莓、蘑菇等山珍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到手机直播卖货助力林区特产“飞出”深山,我们看到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我区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老百姓手中的山货,不再只是自家尝鲜的食材,更成为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
“靠山吃山”有了新内涵。过去是采摘利用,如今更讲可持续、重品牌、拓渠道。林区群众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中学会了“采育结合”、生态守护,也在电商浪潮中掌握了“流量密码”,把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这是一条尊重自然、顺应市场、赋能民生的良性发展之路,也为更多生态资源富集区域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当然,要让“山珍”持续飘香,还需在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冷链物流等环节进一步发力,让产品附加值更高、产业韧性更强、群众收益更稳。只有继续做好“山”的大文章,才能让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画卷长久延续。
新采摘的野生蔓越莓红亮诱人。
油亮亮的鲜香松塔。
灵芝“排排坐”等候顾客挑选。
生长于林下的野生榛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