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欣丽
金秋十月,大兴安岭层林尽染,广袤田野金豆摇铃。收割机轰鸣作响,运输车往来穿梭,农民脸上洋溢着喜悦,共同绘就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
秋收是全年粮食生产的收官之战,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切身利益。为打好这场硬仗,我区各级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全省部署要求,将秋收工作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
我们以‘盯紧节点、抢抓农时’为核心,早谋划、早部署。”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洪岩介绍,我区提前制定印发了《2025年大兴安岭地区秋收工作指导意见》,通过明确任务分工、细化保障措施,为秋收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确保了责任层层落实、措施环环相扣。据统计,截至10月12日,全区农作物应收面积270.087万亩,已收获233.168万亩,进度达86.331%,整体秋收进度较去年同期快一个百分点,呈现高效有序推进态势。
秋收高效率的背后,是强大的农机装备支撑。今年,我区对秋收农机数量、类别及技术状态开展全面摸排,扎实推进农机检修工作。全区累计完成1.46万台农机具检修,其中包括大中型拖拉机4623台、配套农机具5420台、收获机械952台,为秋收提供了坚实保障。
“现在推行‘歇人不歇机’作业模式,机器连轴转,效率大幅提升!”王洪岩表示,这一模式最大限度释放了机械作业效能,在加速粮食收获的同时,也同步推进了秋整地工作。目前,全区计划完成秋整地140万亩,已完成43.7万亩,占计划任务的31.21%,实现收获与整地两不误。
科技赋能同样关键。全区组织大量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指导服务,结合气象信息动态分析与精准研判,帮助农户科学安排收割时间、优化收割方式,有效提升了秋收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
从收获数据看,今年丰收成色十足。粮食作物秋收总面积265.795万亩,已收229.003万亩,进度达86.158%。其中小麦、杂豆、薯类已全部收获归仓;玉米应收5.492万亩,已收1.56万亩,进度28.405%;作为主要作物的大豆,应收239.829万亩,已收206.969万亩,进度86.298%。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收获进度分别达97.021%和100%。
在金黄的豆田里,达金管理区德山农场法人王碧信心满满地说:“技术指导到位,天气条件有利,今年收成不错,心里特别踏实!”
从政策前置的精准谋划,到农机检修的扎实推进,从农技服务的深入一线,到作业模式的创新实践,每一项举措都在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待到10月末秋收全面收官,这片黑土地将以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国家粮食安全再添“兴安力量”。

丰收时节,加区双合村的连片豆田里,颗粒饱满的金黄大豆正在“归仓”。
本报全媒体记者 顾莹 黄文鹏摄

呼玛县抢抓农时,多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同步作业,加快秋粮收获进程。 王婷 宫蕾摄

漠河市兴安镇,最大限度释放机械作业效能,提高秋收效率。 张之桦摄

收割机轰鸣作响,黑土地奏响丰收的乐章,农工商联合公司的农户抓紧抢收秋粮。 姜煜民摄

看着触手可及的“好收成”,农户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本报全媒体记者 宋泽宇摄

塔河县农业技术人员自豪地向记者展示巨型倭瓜。
本报全媒体记者 邱贺岩摄

塔河县丰收节现场,大铁锅炖出来的美味江鱼让人们食指大动。
本报全媒体记者 邱贺岩摄

一串串饱满的豆荚。本报全媒体记者 宋泽宇摄

④金秋送爽,五谷丰登。塔河县丰收节庆祝活动在充满鄂伦春族风情的十八站乡举办,这不仅是一场丰收庆典,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集中展示。
本报全媒体记者 邱贺岩摄

进入秋粮大面积收获期后,加区双合村村民抢抓晴好天气,有序收割大豆。
本报全媒体记者 顾莹 黄文鹏摄

阳光洒向广袤的田野,在秋季美景的映衬下,农工商联合公司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姜煜民摄
黑公网安备232722020000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