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初
在大兴安岭林海深处,古莲河矿业有限公司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开发历程。作为我国最北的永久冻土层露天煤矿,企业近年来积极推动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从昔日以煤炭开采为主的“黑色矿山”,转变为蓝靛果飘香的“绿色高地”,生动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篇章。
开发序章:
冻土乌金筑基业
达斡尔族猎民在49年前的月牙湖畔偶然发现煤炭资源,拉开了古莲河煤矿的开发序幕。面对密林无路的艰苦环境,第一批建设者风餐露宿、艰苦创业,历经多年筹备,于1991年建成年产60万吨的露天煤矿。此后,企业逐步发展为年产120万吨的现代化矿山,累计产煤超5300万吨,为大兴安岭林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支撑。
作为“以煤代木”政策的重要实施单位,企业通过煤炭资源有效替代木材消耗,累计守护约38万亩森林,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为大兴安岭生态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生态转型:
从矿区修复到“蓝果绿洲”
随着主矿区资源趋近枯竭,古莲河矿业主动谋划转型,坚持“边开发边修复”,选择耐寒耐贫瘠的蓝靛果作为生态修复的“先锋物种”,推动矿区由“黑”转“绿”。
通过地貌重塑、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企业在短短两年内成功种植5万余株蓝靛果,建成26公顷“蓝果绿洲”。昔日的塌陷区和退化带重现生机,逐步形成“保水固土—养分循环”的可持续生态系统。
产业升级:
点绿成金拓新路
蓝靛果的引进不仅是生态修复,更是产业转型的关键举措。蓝靛果的花青素含量远超蓝莓,鲜果在京沪等地每斤售价达120元仍供不应求。企业优选“乌蓝”“蓝精灵”等品种,大力发展深加工,开发果酒、果酱、花青素提取物等产品,有效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根据规划,公司未来蓝靛果种植规模将扩大至百万株,覆盖520公顷土地,预计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职工转岗增收开辟新路径。
党建引领: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转型过程中,古莲河矿业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打造“最北煤矿党旗红”党建品牌,推动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智能矿山建设、绿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完善职工服务管理体系,改善民生设施,有效提升职工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
从采煤筑基到种果复绿,从“黑色资源”到“蓝色希望”,古莲河矿业的转型之路,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资源型企业的生动实践,也为同类地区推进绿色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
黑公网安备23272202000048号